(资料图)

近年来,汉滨初级中学以“双减双提”为主题,以“三个课堂”为载体,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,架起课堂、课后、校外一体化育人桥梁,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新生态,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。

优化“第一课堂”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

减负的根本在于提质增效,而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课堂。学校首先聚焦课前,抽调骨干教师周末先行备课,其他成员进行周内说课,青年教师上课展示,实现了骨干引领与个人研修、线下备课与线上研讨、备课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立体交互式集体备课。其次聚焦课堂,推进“课堂革命”,变革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还课堂给学生,形成了“探、展、导、练、理”教学模式。最后聚焦课后,学校抽调骨干教师专门负责作业优化设计,提前拿出所学内容的作业清单,分层分类布置作业。作业布置要少而精,重在巩固重点、突破难点,解决各学科作业针对性的问题。并对作业布置进行统筹监督,定期组织座谈和问卷调查,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作业负担。

延伸“第二课堂”,发展学生个性特长

学校开启“5+1+X”课后服务模式,其中“1”是课后1小时的基本服务,包括指导完成作业、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与答疑;“X”是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及阅读课程。学校成立体艺科技管理中心,组建了书法社、话剧社、合唱团等45个社团,全体学生都能在学校时间内参加不同的拓展课程和社团,让第二课堂成为学生发挥特长、展示才艺、启航梦想的舞台。其中小花蕾话剧社、金莺合唱团先后多次在全省竞赛获得第一名好成绩,展现社团活动良好成效。

拓展“第三课堂”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

学校大力开展家庭劳动实践,学校在周末、节假日安排家庭劳动实践作业,举行“我为父母做道菜”“我为父母做家务”“我为父母洗洗脚”的实践活动,在实践中理解父母的辛苦与不易,学会体谅父母,承担责任,学会与人相处,学会融入社会。并定期组织劳动考核评比,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基地、学校食堂等场所进行劳动竞赛,评选“劳动小能手”,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。

学校还开展社会实践、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等全方位育人课程,学校连续二十多年组织学生到平利、岚皋等地开展远足、采茶、拔草、掰玉米、戏水、举办篝火晚会等实践活动,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新西兰研学,通过“第三课堂”开阔学生眼界,丰富学生阅历,磨砺学生意志,形成校内外相结合的完善育人体系。

通过建好“三个课堂”,践行立德树人,推进五育并举,落实“双减”要求,学生减轻了负担,提升了素质,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家长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一致好评。 

编辑:奚钦

推荐内容